第一百九十五章 三年时间(2 / 2)

会自然而然的遵从,学习更高等文明的思潮。

这是被历史一遍又一遍验证过的。

数千年间,不断的同化和民族融合,才铸造了现在的汉人。

汉从来都不是血统的标志,而是文化的符号。

这便是有教无类。

使用同一种语言,在同样的文化环境下长大,有共同的目标,这种情况下,不管是党项人还是汉人,不管是新城人还是上京人,都是一种人。

新汉便是这种情况。

仅仅三年时间,在各种制度和教育之下,不光是原本宋朝的地盘,西夏,辽,甚至金国故地的人,都会称自己为新汉人。

血统观念还存在,但已经被淡化。

即便还有些顽固派逆势而为,消亡也只是时间问题。

尤其是在教育普及之下,下一代成长起来之后,这个国家内所有人将牢牢抱成一团,形成极其稳固的国家认同感。

“才三年时间啊。”

“诺大的江山,铁桶一般。”

“真是难以想象。”

叶昊是熟知历史的。

像如今新汉这样,三年能把各地数十族人捏合到一起,如此稳固的,是自古都没有的。

完成了今年各地的巡视,叶昊颇有些感慨。

三年时间,变化几乎是肉眼可见的。

而且,除了新汉以内,对外部的影响也极其巨大。

作为新汉对外贸易的最重要陆上中转站的西辽,就在这种文明的降维打击之下,深受影响。

原本耶律大石西进的战略,硬是因为这条商路的存在,无法执行。

西辽已经离不开这条商路。

而新汉展现出的,经济,军事,科技,文化的全面优势,也让西辽急速汉化。

西辽高层本就是汉化程度很高的契丹人,这几年在新汉影响下,西域各部,也急速汉化。

几乎西域每个人,都能用汉语交流,把说汉语写汉字当做一种潮流和上等的象征。

在不知不觉间,这些人的生活习惯,思考方式,都在被影响着。

即便是和新汉联系没那么密切的蒙兀人,都在学习新汉。

汉字的使用占比不断攀升,各种新汉产的东西,成为了交易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。

至于大理这些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分裂出去的地方,也在新汉各种手段下,重归了新汉。

这其中,发生了种种事,不过倒是没有起刀兵。

那些地方的百姓,在可以的宣传渗透下,只要了解了新汉的政策,重归新汉怀抱的意愿,便是不可阻挡的了。

而那些地方的统治者,即便相当来个宁当鸡头不当凤尾,也没那个胆子。

他们不敢在强大的新汉军队面前起任何一点武力对抗的念头。

也无法在民心所向的情况下,搞一些别的猫腻手段。

只要不是失心疯,他们就能意识到,唯一的出路就是自觉一点,态度好一点,以礼来降,在新汉讨个好差事。

当然,也有看不明白局势的。